標籤

網誌存檔

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如何寫好科技論文

大部分的研究生,最愉快的時刻,就是完成了絕大部分的研究工作,可以開始撰寫論文。而老實說對老師們而言,研究生著手撰寫報告,這才是一切夢魘的開始。每年大約到了這個時候,學生們都開始動手完成或許是他們人生中最偉大的著作,每年大約到了這個時候,老師們總是得一次又一次地讓這些嘔心瀝血的大作不停的踐踏蹂躪,經歷精神上最痛苦的煎熬。每每想到這樣的日子或許要過二十年,要講上百次,長痛不如短痛,我下定決心寫下這篇文章,給大家參考。
論文的撰寫在完整的研究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,他是讓你再一次徹底思考咀嚼研究的內容與成果的最佳時機,他也往往是決定一個研究的價值的關鍵時刻。我們常常說,一篇論文或報告寫得很好,通常從三個方面來看,一當然是內容好,沒有內容,一切都是枉然; 二是文章結構好、層次分明、邏輯清晰; 第三是文字優美,用字遣詞精緻且高雅。
什麼叫內容好,這見仁見智,如何提升論文的內容,我的經驗也不足,在此不敢班門弄斧。用字遣詞這跟個人的中文、英文造詣有關,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。所以在此不談文字,也不談內容,只談撰寫科技論文的基本原則。
1. 準備材料:寫文章就好像炒一桌子好菜,沒有準備好上等的食材,很難有令人激賞的表現。所以準備材料,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。材料就是研究的內容與成果,這當然是決定科技論文價值最重要的元素,如果這部分還沒有準備好,當然沒有寫論文的條件。材料不完整,千萬別貿然下手,否則肯定炒出一桌子連老師傅都束手無策的東西。但炒一桌子菜也不見得要備齊所有的材料才動手,有些菜可以先炒,經得起慢火烹調,備好材料就該早早動手,像問題的假設與描述(Problem Statement)這類的東西,我總是早早寫好、慢慢修改、細細咀嚼。
2. 培養寫作情緒:這或許是我個人的問題,熱機慢又容易被干擾,動手寫作一定空下一段足夠長的連續時間,把所有外界干擾的因素都隔絕開來,寫作需要情緒,第一小時可能繃不出幾個字這是常有的事,情緒來了,想停都很難。寫作時間短又片片斷斷,在我的經驗裡從沒有寫過好文章。
3. 結構清晰、層次分明: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自詡是蘇東坡,寫起文章如行雲流水,行於所當行,止於所不可不止。寫文章不打草稿就罷,連準備怎麼開始如何結束都沒想過,就振筆疾書,這樣的文章當然是寫爽的而已。文章沒有先思考結構就動手寫作,到頭來就是白忙一場。
文章首重結構,分幾章,分幾節,先講什麼,再講什麼,談什麼,不談什麼,這都要先想清楚。文章結構清晰,段落也要層次分明,先看全貌,後看細節,先說問題,後說答案。結構清晰、層次分明,讀者自然輕鬆跟上作者的思維,結構不清晰、層次不分明,結果就是該寫的全寫了,該有的也都全有了,不懂的看完還是不懂,更厲害的是,這種文章可以有效達到擾亂人類腦部運作的功能,連已經懂的人多看幾遍也會不知不覺地變得不懂。
我寫文章前,一定想法子畫出文章結構關係圖,簡單說明每一個章節的內容和章節間互相呼應的關係,寫文章一定先搭骨架,有了結構再寫文章。
4. 論述要有邏輯:假設我要說明的問題是D,於是我寫下
"因為A造成了B,如果B考慮C,則有了D的問題。"
這是一符合邏輯的論述。而學生們通常會這麼寫。
"B問題相當嚴重,A也常常發生,有時候在E的假設之下,F和G會互相影響,當然這時候我們也不能忽略H的存在,因此有了C的問題。"
學生寫文章沒有邏輯,在我看有幾個問題,第一,廢話連篇,這問題本來跟EFGH都沒有關係,學生總覺得論文都看了,好不容易懂了,不寫進來好像對不起老師一樣。一段文字裡面一缸子和主題無關的廢話。第二,論述不夠強健,缺東缺西,最後連最重要想要點出的問題D都不見了。第三,多線思考,寫文章神來一筆,是先有A還是先有B,傻傻地搞不清楚,句子與句子之間毫無關係可言,或者好多句子的邏輯關係交織混雜的跟一串肉粽一樣。
我寫文章前一定先確立主幹的邏輯論述,盡可能讓讀者維持單線思考,文章寫作的時候,讓文章永遠保持在這個論述的基調上。這樣的文章才會易讀好懂。如何檢視自己的文章符不符合邏輯,很簡單,看看句子與句子間有沒有緊密的銜接關係,如果沒有,一定要想法子修改,嘗試拿掉一個句子,看看對文章會不會有影響,如果對前後文的影響不大,那肯定是句廢話。嘗試調換一下句子的前後順序,很神奇的,有時候你會發現,換個方式講,更容易說清楚。
5. 以讀者為尊: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,不是給自己看的,寫文章的時候,得設身處地的為讀者想想,作者懂得事情,覺得在自然不過的事情,往往就是讀者最不懂的關鍵,寫文章要常常問,讀者看的懂嗎?讀者跟的上嗎?讀者會有誤會嗎?先引出問題,再給予答案,講了一大堆答案也不知道問題在哪?不知道為何需要這樣做?也不清楚答案和答案間的關係,在我看是很多同學撰寫論文的通病。
寫文章要常常保持分裂的人格,一方面要維持自己所要傳遞給讀者的結構、邏輯和論述,另一方面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,諄諄善誘讓讀者循著你的思維前進。
6. 事前告知,防範於未然:一句話給十個人看,往往會有十種意義。寫作的人需要防範於未然,如果你覺得會有一部份的讀者會那樣想,就要在他那樣想前,告訴他事情不是那樣。有些時候,論文難免有些限制、有些缺點、有些假設,都要盡可能事前告知,讀者誤會一旦造成了,事後也很難解釋。
7. 反覆咀嚼與修改文字:
以前當學生寫論文,寫完論文看上十遍,深怕浪費老師的青春。
現在當學生寫論文,寫完論文不看一遍,深怕浪費自己的青春。
我曾經做過一項統計,一個我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中文論文,從寫完到定稿,自己大概會重新讀過、改過超過10遍,如果是英文這個數字大概是25遍。這邊所說的讀,不是輕描淡寫的唸過一遍,這邊所說的讀,是指讓腦子一片空白,讓自己回到從來沒有看過這篇論文的狀態,來讀這篇論文,你得要一邊看論文,一邊作筆記,一邊思考讀者和你之前寫作的想像一不一樣。所以我常常讀自己寫的文章都會比讀別人文章更花時間。明明自己就懂,要當成不懂來看,這是很難的訓練,我有幾個作法僅供參考。1. 給點時間讓自己沈澱,每讀或是每改一篇論文都會休息一段時間再回來看,這段時間長短每個人不同,休息一段時間再回來看,往往會有全新的角度和理解。2. 找同學合作,看別人論文簡單,看自己的論文困難,和同學交換論文看,互相觀摩,彼此給些建議,是一個不錯而有效的方法。
完成上述的工作,我依然無法保證各位看官可以寫出一篇像樣的論文,但是如果連上面的工作都沒做,就想寫出好文章,我想除了期望唐宋八大家附體之外,沒有其他的可能了。